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饮食健康网健康资讯正文

赤贫约束了你的想象力不是性别刻板形象BBC这个试验又来打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7 21:43:17  阅读:8023+ 作者:责任编辑NO。郑子龙0371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不久前,备受全球人民宠爱的英国乔治小王子,竟然因为上芭蕾课而遭到了美国节目主持人的嘲笑。

节目上,主持人Lara Spencer向观众播报小王子的课程表时看到他正在学芭蕾,一时竟忍不住笑出声来,周围的观众也附和着笑作一团。

图源:美国ABC电视台

接着,Lara又满是嘲讽和调侃地说道:

威廉王子表示,乔治非常喜欢芭蕾。我想要告诉威廉王子的是:“咱看看乔治能坚持多久吧。”

说完又抑制不住地笑了起来。

原本小王子喜欢上舞蹈,并开始认真地上芭蕾课,是一件非常可爱且值得鼓励的事,然而却在美国媒体口中变了味。

Lara在笑什么?观众在笑什么?

显然在这群人眼里,小王子这样身份尊贵的男孩,怎么会和芭蕾舞联系在一起呢?这哪里是一个前途无限的男性的爱好?不仅滑稽,更不该是一个男孩子该有的“体面”爱好。

在这段“主持人和观众一起嘲笑乔治小王子学芭蕾”的视频播出后,大量网友都站出来批评节目的态度不妥。

之后慢慢的变多人加入讨论,甚至发起了一个“Boysdancetoo(男孩也能跳舞)”的热门话题,无数男性舞蹈家、喜欢舞蹈的普通男孩都站出来声援。

数百名男性舞者在纽约广场聚集一同跳舞声援乔治小王子

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男孩也可以喜欢跳舞,跳芭蕾,任何一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不被嘲笑的权利!”

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即使是英国王子也会遭受非议和嘲讽,可以想象事件背后所暴露出的性别偏见,远比我们所知道的更为普遍,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它的受害者。

01

男孩女孩真的有很大差别吗?

性别刻板印象有多常见?

在BBC短片《男女不再有别》中,英国医生Javid Abdelmoneim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从小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教育方式造成的?

为了探究性别偏见的形成原因及改变方法,他决定进行一场实验。

图源:BBC

在一组实验中,实验人员把两个婴儿的衣服换了一下,男孩穿了女孩衣服,女孩穿了男孩衣服,然后在他们前面摆上各种类别的玩具,让志愿者替婴儿挑选玩具并进行互动。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面对穿着女孩衣服的“Sophie”(实际上为男孩Edward),第一名志愿者立即给了他娃娃,随后又陆续给“她”拿来毛绒摇铃、河马和小猫。人们看到眼前是女孩后,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婴儿会更喜欢娃娃和玩偶。

实验中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是,即便男婴自己拿起机器人玩具,志愿者仍选择用毛绒摇铃吸引“她”的注意,并换走了小机器人。

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志愿者都没给“Sophie”任何可以锻炼空间认知或肢体运动的玩具,直到陪玩结束后,志愿者依旧告诉实验人员:“我觉得‘她’特别喜欢那个粉色娃娃呢!”

而当工作人员告诉她“Sophie”其实是“Edward”时,志愿者十分惊讶。回想起自己当时的心态,志愿者说道:“我可能想着她是个小女孩,得给她女孩子的玩具。”

第二名志愿者是男性,但他的表现与之前一位一样,毛绒玩具还是他陪女孩玩耍时的最重要道具。

第三位志愿者的陪玩对象是“Oliver”(其实就是被打扮成男孩的小女孩Marinie)。志愿者给了Oliver机器人玩具、绕珠(空间认知玩具)以及用来认识形状的积木。

实验人员问志愿者:“你选择的那些可以说是‘男孩玩具’吧?”志愿者回忆道:“我只是顺手从身边把这些玩具拿起了而已,但可能我的潜意识自动做了选择。”

几乎无一例外,所有志愿者在面对婴儿时,都会习惯性地给穿女装的男孩挑选娃娃、毛绒玩具之类的玩具;给穿男装的女孩挑选机器人、汽车、拼图等玩具。

这一结果揭示的一个现象是:大人在替孩子进行选择他们应该玩什么、怎么玩、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就这样在无形中,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改变了志愿者对待被测婴儿的态度,一位参与志愿者在得知婴儿们互换了男女身份后感慨道:“我们教育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我们还是把某个身份强加在孩子身上。”

事实上,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异并不大,但因为接触的玩具和游戏不同,长期下来,却会对他们的大脑结构和学术能力产生影响。

如果无法克制性别偏见,我们很容易以差异化的方式养育男孩女孩。而差异化的选择,会对孩子成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让男孩女孩变得更为不同。

以婴儿大脑为例,在接受同一经验3个月后,就会发生生理性改变。玩了3个月空间玩具的孩子会有更好的空间感;照顾了3个月的洋娃娃,孩子就会发展出心细、敏感等特质。

当养育者认为男孩空间感更好,给男孩玩更多空间认知的游戏,将影响男孩成长为空间感好的人,这个结果会被其他人当作“男孩空间感好”更好的证据;而女孩由于很少接触空间感的玩具和游戏,导致潜能得不到开发,长大后可能空间感差,从而强化了“女孩空间感不如男孩”的性别偏见。

最终,这些社会因素造成的性别差异成了 “男女天生不同”的证据,当杂七杂八的证据加在一起,将让更多有天赋的女生被埋没,无法成为科学家、创业者,一世平庸。

在纪录片中,英国神经成像的顶级专家之一Gina Rippon,也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佐证了Javid Abdelmoneim医生的观点,男生和女生的大脑结构几乎没差别。

在她看来,大脑的可塑性不仅非常强,还可以被重新塑造和改变。

“孩子的大脑非常柔软灵活,很多变、很容易被塑造。大脑发育是和养育环境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的。

“男孩和女孩在行为上的巨大差异,并不是胚胎时就注定的,而是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刻。”

02

男孩不应被嘲讽,女孩也不应被限制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倡导男女平等的世界,但性别偏见依然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小编曾看过一个实验性纪录片,邀请一群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女孩在听到动作指令后按照第一反应完成动作。

最开始,导演要求孩子们“像女孩一样奔跑”。

听到这个指令之后,青春期和成年男生女生们的反应惊人一致,一个个都心领神会地扭捏起身子,把腿打着结别着花,做成假动作,以一个非常怪异的动作来回交叉脚步。

“像女孩一样投掷”时,他们有气无力,手只是象征性地轻抛一下。

而“像女孩一样打架”时,这些男孩女孩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打架,不如说是像猫一般在抓挠,嘴里还发出“哼哼唧唧”声,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20岁年龄组的每个人,似乎都觉得“像女孩一样”,意味着柔弱、矫揉造作和不知所措——不会正常奔跑,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扔东西。

接着,导演组请上了一组10岁及更小的女孩,并提出了同样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小女孩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她们的举手投足间,是快要冲破屏幕的力量与活力。撒开双脚,摆动双臂,无论是跑步、投球、打架,动作都毫不扭捏做作,并尽力而为。

这样戏剧性的对比,让很多观众陷入了沉思。原来,自信、勇敢、无所畏惧,这些美好的形容词,在孩子们的心里,根本就和性别无关。

当导演继续追问女孩们:“当我说像个女孩一样跑步的时候,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位满脸稚气、穿着吊带红裙的小姑娘笃定地说:“意思就是尽全力去跑(It means run fast as you can)。”

节目组继续问其他人:“有什么建议给那些被他人说‘像个女孩一样跑步、踢腿、游泳’的女生们。”

继续做下去吧,因为你们一直做得很好,如果还有人继续说,女孩跑步、踢腿、投篮是不能被接受的事情,这是那些人的问题。因为如果你还能一直得分,一直能救到每个球,你还是一直名列前茅,就证明你做得没错,不用管别人怎么说。

不知从何时开始,“像个女孩一样”变成了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仿佛在人们心中,女生做事就应该柔柔弱弱,收敛自己的个性;就必须抿嘴微笑、轻声细语、小步走路。

原本,没人质疑“像女孩一样”这个句话本身所含有的意义,但成年人却在经历更多打磨后将这句话理解为“扭捏、做作、不自然”。这种在这无形之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最大阻碍。

03

颜宁:请不要叫我“女科学家”

近年来,虽然女性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但关于“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争论,依然喋喋不休。

以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博士为例,在世俗眼光中,她们严肃、乏味、不食人间烟火,更直白一点,她们与部分男性喜欢的“好嫁风”沾不上边。

不久前,企业家董明珠阿姨就因为一则#董明珠每天打扮不超过5分钟#登上了热搜。

而事情起因,就是董明珠在接受节目采访时说,自己每天化妆打扮不超过5分钟,没什么化妆品,不打麻将,不跳广场舞,几乎从来不休假。

何时起媒体对企业家的关注转移到化妆上了?节目播出后,网上炸开了锅。

女性价值的衡量指标,从来不应当仅有稍纵即逝的青春和美丽的外表,社会化媒体上关于董明珠外貌、装扮的讨论,无疑是对这位企业家某种意义上的不尊重。

另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是中国科学家颜宁。

2016年,颜宁在参加节目《开讲啦》时,主持人撒贝宁用了一种很常见的调侃方式夸奖她的外貌。

作为科学界的女神级人物,颜宁是一个注定会被记载进科学史的名字。作为清华最年轻博导,她37岁破解了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39岁入选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74岁),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42岁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但生活中的她,却无时不遭遇着这种对“女科学家”的不尊重。

编造花边八卦,肆意地评判外表、年纪,个人私生活被拿出来在社会化媒体上供人们津津乐道地讨论。

“女人事业做得再好,不结婚生小孩人生就不完整”,连知乎上都曾一度充斥着关于颜宁“为啥不结婚”的讨论。

也正是因为种种经历,舞台上的颜宁态度坚决地拒绝了撒贝宁对自己样貌的恭维。她机智回击:“那'宁'送你了”,同时也直言撒贝宁称呼自己“女科学家”是一种不尊重。

在走下舞台,社交网络上的颜宁也一直很活跃,并为打破性别偏见而努力。

她曾在微博上公开给演员卢靖姗点赞,因为卢靖姗被网友群嘲“腿粗”时,勇敢回怼说:“其实我每天都去运动,我腿是粗,但是你来抢劫我,你肯定死定了。因为我会打OK!”

在学院面试博士生时,有男老师问女研究生“将来怎样平衡家庭和科研”时,颜宁也会直接跟女生说:

你可以不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问题。

并且反问男同事:

你们为何从来不问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如果世俗对于性别的偏见被默认为正常,没有人出面制止,可能将会有更多男孩女孩因为坚持不符合刻板印象的爱好而被人嘲笑、霸凌,因为世俗的歧视、偏见,而被迫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正如那部短片中所呈现的:“像男孩一样奔跑”、“像女孩一样奔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跑步者是否享有奔跑本身带来的舒展,与追逐的自由。

成为男孩样,成为女孩样,都不如成为孩子样。

参考资料:

短片《No More Boys and Girls》

BBC纪录片《Like a Girl from Always》

克劳德M.斯蒂尔《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 这样看自己?》

蝉创意 只会夸女生漂亮的男人,都是没脑子

知乎颜宁话题 https:///topic/20592523/hot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