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饮食健康网健康资讯正文

大肠息肉会癌变吗息肉癌变率依据类型不同有异及时切除是良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2-20 03:25:46  阅读:3176+ 作者:五号医生吴昊

原标题:大肠息肉会癌变吗?息肉癌变率根据类型不同有异,及时切除是良策

我的好朋友老赵和他的媳妇前阵子闹了这样一个“乌龙”。

听说35岁之后都应该做一个肠镜检查,看看自己的肠道有没有异常,老赵非常谨慎地携他的媳妇来到我们医院内镜中心。由于我现在已经转为行政工作,就介绍了科里的前辈给他检查。之前都交代好好的,要听医生的话,但是才过了不到半小时我的前辈就气冲冲地给我打电话说:“你这朋友我管不了了,肠子里有俩息肉,说啥也不切,取了病理让他回去了。”

后来我一问,是老赵的媳妇不同意切息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就切掉。我一脸黑线地说:“那就等等病理结果吧。”

一周之后病理结果回报“管状腺瘤”,我连忙给老赵打电话, 让他赶紧定个时间把息肉切掉,并且嘱咐实在不行就不带嫂子来了,换个别的亲属给他签字。

为何我对“管状腺瘤”如此在意?为何我让老赵赶紧切掉它们?还在于“管状腺瘤”属于腺瘤样息肉,是癌前病变的一种,如果留在体内放任不管是存在癌变的几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结肠息肉与癌变之间的联系吧。

凡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跟病毒感染、年龄、生活小习惯和遗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的结肠息肉并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其不断生长变大后可能会引发下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也有一直没有引起临床症状的较大息肉,因此我们并不能通过是否有临床症状来判断体内息肉的存在,而是通过结肠镜检查来发现他们。

在肠息肉家族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对人们几乎没有威胁,而“腺瘤性息肉”则要求我们着重关注一下。

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约为1.4%~9.4%,因其较高的癌变率也被称为“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较多,一般认为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生活小习惯、遗传等有关,但其癌变过程时间较长,常常为10~15年。

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制同样尚未完全明晰,目前业内公认的机制之一就是超表达的环氧合酶-2在腺瘤性息肉癌变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说到环氧合酶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提起阿司匹林就应该家喻户晓了吧。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作用机制就是抑制环氧合酶的生成,从而起到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因此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其机制就是从这里引申而来。

除此之外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制还与基因、一些生物学信号通路和蛋白表达有关,关于这些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期待后续的进展为我们破解大肠癌密码提供更多的帮助。

上文提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但是阿司匹林是有一定副作用的,比如易发胃溃疡、易引起出血等。因此还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来服用阿司匹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除此之外,预防结肠息肉癌变有三个等级,分别从预防、筛查和治疗上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比如早期要注意少食高脂肪食物,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多运动,避免肥胖,此为一级预防。

在中老年、有家族遗传史、有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中,要积极开展结肠镜下的早癌筛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避免息肉长期存于体内发生癌变,此为二级预防。

据报道,将息肉切除的病例中,大肠癌发生的几率骤降(因为没有癌变的媒介了,当然就降下来了)。因此当肠道内查出有息肉时,要积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其是针对腺瘤性息肉、错构瘤、类癌等病变,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切除,以绝后患,此为三级预防。

以上就是关于结肠息肉癌变的相关问题,总体来说结肠息肉是有癌变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最大。对于息肉癌变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定期体检、健康饮食、积极运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去有效的预防,三级预防方案是值得信赖和推荐的。

老赵最后在我的建议之下及时地将息肉切除了,虽然息肉留在身体中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癌变,但是我们又何必留下一个隐患让自己担惊受怕呢?

提前发现身体异常是好事,积极处理避免后续的病情发展才是我们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希望我们大家可以通过此文了解息肉与癌变的关系,定期体检,加强健康意识,保证身体健康。

李锦, 孔令斌, 黄志诚.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机制研究进展[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6, 39(3):196-201.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