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吃一夜,无吃冻—夜”,姑苏人的精美里离不开对天然节气的严厉遵从,冬至在姑苏的盛大堪比春节,在“肥冬瘦年”的风俗中,老姑苏人过冬至,家家家挂喜神像,祭拜先人,小辈还要到老一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全部礼仪都和春节相同,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姑苏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国都,吴国鼻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嗣,曾秉承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姑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连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相同的共同含义。
在姑苏人的冬至滋味里,一杯当令而来的冬酿酒便是冬至里甜美酒味,更精确的说它是姑苏人特有的饮料,人人皆可饮。
冬酿酒的前史很悠长,冬酿酒亦是冬阳酒,小麦为曲酿酒,以小雪后下缸为佳。用桂花、糯米一起酿制的为桂香,用淡竹叶煎汤替代水的,为竹叶青。考究的还在酒中加木香、砂仁、金橘、梅兰等植物花果。在古城姑苏的街头巷尾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制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甜美爽口。姑苏自古有句俗语,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清人顾禄(1794-1850),姑苏人,著《清嘉录》专记姑苏风俗,有“冬酿酒”一条:“乡田人家以草药酿酒,谓之‘冬酿酒’,有‘秋白露’、‘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诸名。十月造酒,名‘十月白’。以白面造麴,用泉流浸白米变成者,谓‘三白酒’。其酿而未煮,旋即可饮者,名‘生甘酒’。’沈朝初《忆江南》词注云 :‘苏城俱于腊底酿酒,四月中窨清,色味俱佳。’又有‘酒娘新搭杜茅柴’之句。”
桂花冬酿,一年仅酿一次,姑苏人一年才喝一次,为什么称为冬酿?由于每年阴历十月酿制,冬季上市,所以又被称“冬酿酒”或“十月白”,旧时阴历十月立冬后,吴地农家便开端用糯米自酿米酒,自谦是“杜做酒”,意思是自己家做的小酒。
农家制“杜做酒”,主要原料有太湖糯米、白糖、当年新桂花、栀子,冬至前一个多月开端预备,糯米沥干,蒸熟、打散,放凉后撒上桂花、酒曲,拌匀,放在大瓷盆里,抹匀压紧,用棉被包好,放在温暖的当地发酵,待到米酒宣布甜香,将酒和渣别离过滤,得到的便是克己冬酿酒。
曩昔姑苏人自酿冬酿酒,现在自酿的基本上没有,现在则以沽酒为主。每到零售期,等候一年的人们赶来排队沽酒,能拎上一壶的,如获至珍。假如卖酒阿姨一句“卖完了,下一年再来”,未能买到者只得丢失而归,为了这一杯三分甜加两分香的冬酿酒,上海人也会特地跑一趟姑苏,抢购几瓶桂花冬酿。据不完全统计,姑苏人半月间要喝掉300吨人以上冬酿酒。
冬酿还有生酒和熟酒之分。老姑苏人的冬至滋味里生酒的滋味,生酒里有酵母,假如不是在冷藏情况下,酵母会继续发酵,滋味会发作显着的改变,保存时刻在一个月左右,“熟酒”则通过高温灭菌中止发酵,一般可保存三个月左右。冬酿酒“生酒”,瓶身捏上去发软,外观通明清亮,吃口甜,像饮料;出厂三五天的冬酿酒,逐渐发酵,色彩微浑,酒精度上升,口感最为爽口甜美;而出厂一周的冬酿酒,瓶体变硬,酒色变浑,口感发酸,就不太好喝了。
拧开坛子,倒出小碗,淡黄色的酒液上飘着点点桂花,抿一口,有糯米的酸香也有桂花的甜,这便是老姑苏人喝惯的冬至味。冬至前后,不管老姑苏人仍是新姑苏人,都奔向卤肉店和零售店,拎回卤肉加冬酿酒,“冬阳酒味色甜美,团坐围炉炙小鲜。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在许多老姑苏看来,冬酿酒喝过,馄饨一吃,接下来便可期盼明丽的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