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饮食健康网健康资讯正文

12个骨质疏松民间知识都是错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18 05:02:36  阅读:5570+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关于骨质疏松,老百姓存在许多认识误区,甚至许多基层医生对此也有不少误解。

提起“骨质疏松”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医药费高和生活品质低(即“四高一低”)的特点。

人们往往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结果,对它的防治及宣传教育远远不像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那么重视,因此,老百姓存在许多认识误区,甚至许多基层医生对此也有不少误解。

在此,对骨质疏松常见的有关问题做一科普,以期对广大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1

骨质疏松不是什么大毛病?错!

骨质疏松的危害绝不仅仅是弯腰驼背、身高缩水、腰背疼痛腿、抽筋等,还可导致胸廓畸形、胸闷气短、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最严重骨折的当属发生在髋部的骨折,可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失能,发生尿路感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存寿命。

图源:视觉中国

2

没症状就不是骨质疏松?错!

在许多人看来,只要没有腰背疼痛、化验血钙不低,就没有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因此很难被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出现骨折时再去诊治,病情往往已经不是早期。

其次,低血钙也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是因为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低血钙”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后者可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动员骨钙入血,从而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往往并不低。

因此,不能根据有无症状以及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才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如绝经前期妇女、50岁以上男性等),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定期去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图源:锐景图片

3

骨质疏松症属于老年病,跟年轻人不沾边?错!

人们通常把骨质疏松症视为老年病,好像它与年轻人不沾边。事实上,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时下有些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尤其是体型消瘦的年轻女性,也有一定的可能罹患此病,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许多年轻白领,平常缺乏户外锻炼,日光照射不足,吃饭挑食或过度节食,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喜嗜烟酒咖啡等等,上述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可能年纪轻轻就患上骨质疏松症。

4

老了再考虑预防问题?错!

骨组织与其他组织一样,时刻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旧骨不断吸收(骨吸收),新骨不断形成(骨形成)。

从出生到青年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使得人体骨量逐渐增多,在30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最高值(即“骨峰值”),此后,“骨形成”逐渐小于“骨吸收”,骨量慢慢减少,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的5~10年,由于雌激素锐减,使得骨量流失大幅度提升。

青春期是骨骼生长的高峰时期。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注重饮食补钙及运动锻炼,就可以获取较高的“峰值骨量”,年轻时储备的“峰值骨量”越高,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就越晚,程度也越轻。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青少年抓起,为预防骨质疏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进入中老年以后才开始补钙及锻炼,其预防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图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5

只要血钙不低,就没必要补钙?错!

血液中的钙浓度通过多种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的调节得以维持在狭小的正常区间内。当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血钙下降时,机体会通过激素的调节,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骼中的钙释放入血,使血钙得以维持正常;反之,当膳食中钙摄入过量时,钙调节激素通过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使多余的血钙沉积于骨。

由此可知,血钙正常并不说明骨骼就一定不缺钙,事实上,即便是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其血钙水平仍然可能是正常的,血钙水平并不能反映骨质疏松存在与否以及严重程度。

因此,患者是否需要补钙,不是根据血钙水平,关键要看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以及骨密度的检测结果。

6

只要补足了钙,骨骼就不会缺钙?错!

说到预防骨质疏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补钙!其实,光补钙是不够的。如果说钙是构成骨骼的“基石”,那么,维生素D就是把“基石”输送到骨骼当中的搬运工。如果体内维生素D不足,即便补充再多的钙,身体也无法有效吸收。

不仅如此,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强骨吸收,从而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在补钙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

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

深海鱼、蛋黄、牛奶等食物;

补充维生素D制剂。

图源:视觉中国

7

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

“治疗骨质疏松 = 补钙”?错!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但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缺钙,主要是由于骨代谢失衡,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

因此,单纯依靠补钙来治疗骨质疏松往往不够,关键是要解决骨代谢失衡的问题——阻止骨流失、促进骨生成。因此,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是以钙剂和维生素D为基础,再加至少一种抗骨质疏松药物。

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两大类:即“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最重要的包含二磷酸盐类、降钙素及雌激素,其中,二磷酸盐类大多数都用在绝经期后妇女及男性的骨质疏松症;降钙素对骨质疏松伴有骨痛的患者效果较好;雌激素可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大多数都用在有骨折高发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

国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正规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果没有规范服用抑制破骨或促进成骨的药物,对于预防骨折来说仍然是无效的。

换句话说,虽然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量丢失,但不能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

8

钙补得越多越好?错!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1000毫克的钙。

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等一系列疾病,得不偿失……

9

经常喝骨头汤,能够预防骨质疏松?错!

长久以来,喝骨头汤一直被认为是补钙的良方。实际上,骨头里的钙很难被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还不及一杯牛奶钙含量(约200mg)的1/20。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还会引起高血脂。因此,用骨头汤补钙并不可取。

10

骨质疏松易引发骨折,故患者少动为好?错!

有些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害怕跌倒骨折,因而不敢去户外运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我们大家都知道,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有赖于经常性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可以轻松又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好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保证每天半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及负重训练,如步行、健身跑、爬楼梯、打太极拳等,这类运动既又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维持骨量,防止骨量过多丢失,又能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

即使已卧床不起的骨折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晒晒太阳,在家人帮助下让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

注意尽可能的避免跳绳、仰卧起坐等可导致椎体压缩的动作。

11

“人老骨松”乃自然规律,治也没用?错!

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老化的必然结果,既避免不了,也无法逆转,只能听天由命,因此,没必要治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的确,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有关。进入老年以后,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减缓,导致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但这并不代表只能听天由命,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补充雌激素或双膦酸盐等等),能够大大减少骨量丢失,缓解腰背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预防骨折的发生。

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无论何时均可显效,治疗肯定比不治疗好,早治疗肯定比晚治疗好。

12

治疗骨质疏松,不必长期用药?错!

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因为骨代谢比较缓慢,骨量的变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显现出来的,所以,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程至少1年。

患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切忌因短期内骨量增加不明显就认为药物无效而擅自停药或换药。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作者: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王建华

审核 :主治医师 徐乃佳

责编:郑华菊

更多文章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