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饮食健康网健康资讯正文

神秘川西究竟隐藏多少惊世珍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2-04 20:26:54  阅读:2697+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蔡飞雨

  天崩地裂,山河变色,汶川地震让古羌文化重新走入人们眼帘;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神秘的川西到底还隐藏着多少震惊世人的珍宝?

  文成公主留下的佛像,神笔马良的传世作品;

  古老苯教的神秘殿堂,油泥掩盖的明代壁画;

  一大批珍宝首次披露在世人面前,我们即将为您展示在中国最隐秘地方。

  一、神秘的四川深山

  2008年5月12日,山崩地裂,人们在痛惜生命流逝的同时,也到我们在文化上遭受的巨大损失。一时间,四川西部横断山区古羌文化遭受的灭顶之灾成为报刊、杂志的热点,人们惊呼文化的拯救和保护刻不容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地区还有大批奇珍异宝,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正遭受着时间的摧残和盗贼的觊觎。

  说起四川西部那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九寨沟、有黄龙,还有贡嘎雪山,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不仅风景美,更重要的是人也很美,有被称为中国西部牛仔的康巴汉子,也有娇柔妩媚的美人谷少女。

神秘的四川深山

  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地方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上民族迁徙的一个大通道。在上它是很多民族发祥和迁徙的必经之路,在今天这里还有着藏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彝族、羌族等几十个民族杂居,是一个文化的结合地带,故宫博物院专家罗文华一直致力于研究藏传佛教的文化对故宫的影响,而这个横断山区或者说四川西部地区,恰巧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典型的一个范本。而此前在国内外从没有任何的机构,也没有任何的人用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经费,这么多的精力在这个地区做了那么广大、深入的调查。

  四川的西北部甘孜州和阿坝州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早期民族迁徙的“民族走廊”。居住着藏羌等多个少数民族。与西藏相比,这里文化更加复杂多样,是格萨尔王史诗的发祥地,保留众多的早期信仰。卧龙、九寨沟也位于这一地区。

  人们在进入藏区后,总是能一些用石头块垒起来的小土堆,有的时候是普通的小石头,有的时候是由一种刻有经文、图像、佛像的玛尼石堆砌而成,上面还插有经幡,人们称这些为玛尼堆。

  关于玛尼堆,人们有很多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这些带有经文的玛尼石是当年唐僧到西天取经时,路过通天河,把一些经文掉到了河里面,而这些石头上的文字就是当时晾晒经文后印在上面的。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代表了汉族人对藏文化的一个解释,真正的原因是藏族自古以来就有白石崇拜,他们喜欢并崇拜白石头、白牦牛这些东西,喜欢把白石头堆成一堆作为一种纪事。

  也有人说,因为在古时候,藏区比较偏远的地方,人们不识字,也不会记数,但他们会推小石头把它们放置在一些标志性比较强的地方,事实上玛尼石确实有不刻字的,所以人们推断这是古人用于计数的或是一种纪念。

四川玛尼堆

  早期的所谓白石崇拜是把石头直接堆在山口上,堆在民居边上,或者堆在垭口上。一般在路边的这种都是没有刻字,没有经文的玛尼石。早期每当人们路过垭口时就会捡一块干净的石头压上去。垒上去,不断的往上垒。时间久了这个玛尼堆就慢慢形成一个地标,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地标和文化。

  而那些有着经文的玛尼堆,更多的是祭天、祭神、祭祖用的,因为早期的玛尼石更多体现是一种自然崇拜,在人们眼中什么都有神,山神、水神,甚至河边上都有。后来当佛像影响进入以后,才在石头上刻上佛教的经咒,包括佛像。这些东西就是越做越复杂,最后才慢慢的佛教化。

  二、神鬼战士的城池——松格玛尼

  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有一座神秘的古城——松格玛尼,墙高十米,方圆百米。与其他古城不同,它竟是用难以计数的刻满了佛像、经文和咒语的玛尼石层层堆叠而成的。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藏族传说它是由格萨尔王的神鬼战士建造的,后代信徒经年累月往城墙上添砖加瓦,但城墙的高度却始终保持不变。那么这座宏大的古城究竟是怎么来的?建造的目的是为什么?它的种种神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们觉得比较神秘的地方是,随着这个玛尼石的增加,它的高度却从未变过,而且更有甚者说,它实际上在地下的部分和地上的部分高度是一样的。

  松格玛尼的旁边有条河,当然,人们进行详细的测绘以后发现,这个墙不增高还有其他的原因。因为确实再垒不上去了。再垒的话墙就得垮塌,这里毕竟是经过历次增建,所以当看到有一段墙很标准、很整齐,这一定是新堆砌的;有些墙垒的东倒西歪的这就是历经多年的,有的甚至在墙在外面还加了副墙,那是为了支撑不让老墙倒掉,通过这些就能看出来不断有后来增建的痕迹。

四川松格玛尼城很壮观

  至于这个城池究竟底下有多深?这到还真是一个谜。曾经有人希望能从考古发掘的角度,来看一下它底下究竟有多厚。便联络了当时的活佛,还有当地文物部门,希望能够开一个小探方,挖下去看到底有多深,但是挖了一段时间就遇到两个麻烦,一个就是挖下去以后,在墙角的地方挖,在接近墙根的地方挖,上面会不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一举动,影响了当地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这不太吉利,所以最后只是挖了一段,没有看见底就回填了。也有人猜测,因为它靠近河边,所以说可能地质比较松软,墙体下陷的很厉害,所以有了地上、地下一般高的传说。

  松格玛尼城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它怎么个独特法呢?第一个是通常的玛尼堆我们看到的都是堆,可是在松格玛尼城,玛尼石堆砌出的确是墙。而且一溜儿全是玛尼墙,它不是土堆,它是一个城、一个城市,中间有一个高大的玛尼堆,周围砌一圈墙有门进去,在玛尼堆跟玛尼堆之间有狭窄的通道可以过去,如果你绕一圈儿,可以爬到中间的那个堆上面去。这些大大的玛尼石大部分是以平石组成,每一个石板上面都刻有经文。

  这些石头上的内容特别丰富,有经文、佛经的名字、佛像。刻划的内容跟人们以前所理解的,经常看见的完全不一样。

  平时到藏区去,到湖边、到河边、到山边,你很容易发现一些刻有“哄嘛弥嘛咪哄”或者别的咒文玛尼石,不过,这些都是短的一般咒。但是在松格玛尼城的石头上,能刻满满一块石头,长长的经咒,它的藏文字母可以多达到几百个,甚至上千。而且,所选用的石头都是很大的大石板,制作一般也都很精美,属于是石质比较细腻的一种石头,在它上面用藏文,用很古老的一种梵文字,再用一个梵文的翻译,最后再引藏文的一个的意译,用这几种文字刻下来一个名字,然后按照正规的藏文佛经的写法,上来就叫佛经的名字。

四川松格玛尼城晨光

  很多人看到这座奇特的城池后,都在猜测,这么精美的做工,到底是出自谁的手下呢?

  传说松格玛尼是10世纪左右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手下战死成为神仙的兵将建造的,也有人说它是佛界的众神建造的,所以历经百年依然坚固耸立。难道冥冥之中真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控制着松格玛尼的一切吗?

  在松格玛尼城的旁边,有一座石头山,这个石头山可以采集石头,现在的人还在那儿采集。但是那种石头质地不好,它是一种红色的砂岩,刻完了以后很容易风化。

  相比较最普遍的石刻的都是白的,松格玛尼的石头,经文和佛像刻的内容,它有的是不上色的,但是有的也是上面描上各种颜色的。有人怀疑,像这种石头都是比较有钱的,比较虔诚的施主,在外面找石头来在当地刻,或者在外面刻完了给运到这儿来的。当地专门有工匠从事这样的事情,现在还有一些当地的工匠会给游人们专门进行表演。比方说要六字真言,一下就给你刻出来,非常迅速,技术非常地娴熟。

  那这个松格玛尼到底是谁建造的呢?

  据僧人们说,这个松格玛尼,实际上是格萨尔王时期的一个大将建的。这个大将因为违背了良心出卖了格萨尔王手下的其他大将,导致了这几个大将丧身。这个叛徒是格萨尔王的叔叔,这件事情后,他一直很内疚,就找人修了一个玛尼堆,追荐亡灵。但是当初建的玛尼堆实际上的原因,已经是湮没无闻了,就是找不到了。后来附近有一个寺庙,叫普宫寺,普宫寺的第一世活佛叫白马仁青,白马仁青活佛有一次走到这个地方看见有鸟在这盘旋不止,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不久在这里发现了这个玛尼堆。然后他开始把这个玛尼堆做大,之后又经过大规模的修建,这个大规模修建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中期。

  在玛尼堆的前面有一个祭祀台,祭祀台前面对就是神山,当地人的祭祀时全在那里对着神山祭祀。人们对格萨尔文化调查后发现,这个玛尼堆是一种融合了格萨尔史实与本地的本土信仰,佛教信仰的产物,这个信仰在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慢慢融合,最后被佛教吸收了,人们甚至在佛教寺庙里面能看到金殿、唐卡是崇拜格萨尔的,这种文化就显得非常有意思。能看到一个民间的信仰,是如何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的,非常有序的佛教文化里面的,同时又进到民众的生活和信仰里面去的,从里面,人们能看到一个非常宏大的文化在里面如何的融合,如何传承发扬,如何延续。

民众在四川松格玛尼城前

  学者们深入川西藏区,研究从未在世人面前展现过的文化遗存,在四川甘孜州海拔4 000米的石渠县,大山深处有一座古老的小寺院,人们都知道这个小寺院中有三件传世珍宝,藏在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钥匙由三个管家分别掌管,这些宝贝据说都是文成公主经过这儿时留下的,不过究竟是什么?除了寺内的主持谁都没有见过。

  三、传世之宝也有假的

  在藏传佛教艺术里面,唐代的艺术是最具神秘色彩,最具艺术价值,而且也是最具历史价值的,当研究学者们来到石渠县,也就是甘孜地区海拔最高的一个县,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当地人领着学者们到了一个小寺庙中,据说当年文成公主从这里过的时候,认为这个地方不错,想建一个寺庙,于是她到拉萨后,就派人送钱来,专门在山上修了一座庙,后来这个庙被水冲毁了,此后当地人在山下又建了一个庙,也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模样。

  这个地方平时是不太容易去的一个地方,开车去非常危险,当翻山到海拔将近5 000米的时候,车如果突然陷进去的话,即使所有的人都下车推,也是很难推动的。因为,在海拔5 000米的地方推车绝对是一个力气活。而且,在那种地方,如果晚上到不了有人烟的地方,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神秘庙宇

  为什么要特别说到这个寺庙呢?在这个寺庙里,据说有三件唯一幸存的,当时文成公主经过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由于这些东西是镇庙之宝,平时很少有人能看到,故宫学者的考察之行中,他们事先联系好了掌管三把钥匙的人,终于有了一睹庐山真面目的机会。看宝贝的时候很轰动,因为当地人对这个寺庙镇寺之宝非常重视,每年就能看一次,还一定要在寺庙开法会的时候,周围村庄的人都来,把这个东西供在龛里面,而且还看不见,到那去以后只能磕头,磕完头后转一圈就出来。也就是说,当地人还从没有看过这些宝贝的真正模样。

  就算有人因为好奇心强,想偷看几眼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在里面,还裹上了很多的锦缎、松石、玛瑙,当地奢华的珠宝几乎都裹在了佛像上,以至于它那个东西从保险柜中拿出来的时候,一般人都看不出哪是佛像。

  这个非常神圣的圣物,在研究学者们去了以后,在三个管家同时在的前提下,打开了第一道门,里面是保险柜,再开一道门里面还是一个保险柜,然后再打开,这下终于见到东西了,还没等拿出来,管事的喇嘛先要求学者们,绝对不能碰它。如果实在要看怎么办?你看哪儿,喇嘛给你转哪儿,交代完要求后,这才端出了一个大大的盘子出来,就看见三个佛像被数不尽的锦缎、各种珠宝埋在里面。

  喇嘛把一层层的锦缎揭开,又把一串一串的珠子摘下,终于出现三尊佛像的本来面目。三尊佛像并不大, 却让学者们很难确定佛像的年代。因为铜佛像的鉴定有几个要素,第一个是看脸形,脸形的年代特色比较明显,接着就是看身上的线条。但这三个佛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被刷的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了。

  因为这种神圣的佛像在西藏有一个习俗,叫“给佛上金”,每年要刷一次金粉。这些金粉都是调在胶水里面的,拿个刷子就往上刷。一般来说,像大昭寺的佛,只是刷脸,把脸刷很厚一层壳。由于这三个佛像都很小,就全身都刷了。刷了以后几乎都面目全非,脸形只能看出一个轮廓来,身体上的线条在被刷后,也只能看出佛像穿了一个袈裟。甚至上身穿没穿衣服,是佛还是菩萨,都很难区分。

佛像在西藏是非常神圣的

  幸好,其中一尊佛像,它因为有莲花瓣的缘故,分上、下两层两瓣,中间有个腰,它每次刷的时候,不可能把整个全部糊上,莲花瓣还能看见,通常莲花花瓣的年代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变化,专家判断,这个莲花瓣是比较典型的15世纪的造型,所以这尊佛像的年代就判断出来了。

  还有一尊稍小一点,已经刷得全部都看不出来了,本来佛像上一般都会有文字在前面或者在后面,可经过这么刷以后,有文字也看不见了。不过,学者们在它的底板处,发现一些比较精细的图案,一看这个也是属于15~16世纪比较精美的佛像。

  显然,这两尊确定了年份的佛像,跟文成公主没有什么关系。但三尊中最高的一尊佛像,却是最有意思的。这是唯一一尊没有刷金的佛像,佛像的脸上,眼睛比较大,但是没有神采,脸比较肃穆,整个脸形接近中亚人,给人一种比较难接近的感觉。它的莲花瓣是上下两个莲,一般来说,我们后期的佛像,在下面的莲瓣会加一圈,或者露一个台子,让它搁在地上。而它的莲瓣是直接上下两个莲瓣,周围什么都没有。就是两个莲瓣,但是还做得更精巧一点,它下面还加了一个圆托,所以它整个座是一个纯圆形的。佛像本身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背光顶上残了一部分。纯圆形的莲座,目前国内外的学者都还没有见到过类似的例子。

  从这尊佛像上,专家发现,第一,它不是西藏造的,它是来自于我们现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这一带的交界地方。那个地方当时叫斯瓦特,是斯瓦特地区的一个佛像。唐僧原来去印度的时候,是走过这个地区的,这个地区在印度和西藏人心里,是一个圣地。跟克什米尔一样,是圣地之一。而且斯瓦特做的这个佛像,出自古印度西北地区。古印度西北曾经是西亚和印度文化交汇的地带,来源于印度的佛教哲学和亚历山大大帝带来的希腊造型艺术在这里碰撞,从此结束了佛教没有偶像的时代。斯瓦特佛像是这一地区6~10世纪的佛教造像,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这个佛像本身非常的珍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的确是镇寺之宝。

  川西是重要的军事和贸易要道,也是汉藏文化交汇的地区,当地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四川的甘孜州的石渠县,这与传统的经青海进藏的说法不一致。那么文成公主到底到没到过四川,四川这个寺院中代代相传的古老佛像是不是文成公主赠送的呢?

唐卡所绘的文成公主进藏

  话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以前我们大家都认为走的是经青海、日月山的路线,但是实际上,走四川这条线并不是没有可能性。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周边的形势多多少少有点紧张,所以他不敢就派一支人马去把公主接过来,万一被人抢了呢?实际上松赞干布是派了多支人马,同时以迎亲的名义出发,但是哪一路真正迎娶了文成公主?这个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让人百分之百信服的说法。在当地有关文成公主的记载、说法,也不止一处。比如说,当地人说自己当地的农耕的方法是文成公主教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汉族人教的,只是由于文成公主由于在当地太有名了,所以很多东西都愿意跟文成公主联系,把它给附会上去。

  当地传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四川的甘孜州的石渠县也不是完全没有考古依据,在小寺庙的附近,人们发现了一个摩崖石刻,有几十米高,上面刻的是带有唐代风格的摩崖石刻。

  这样的证据如果用来说明文成公主就在这里,可能还不够充分,但至少能说明唐朝时,这里是一条很重要的交通线,这个一定是汉藏交流的一条重要的通道。

  那么,前面提到的三尊佛像相差有7个世纪的作品,怎么会同时的呈现在一个寺庙中呢?

  有这么一种可能,因为当时这个地方,僧人来往是非常频繁的,商人同样如此,他们会带一些法物、佛经、唐卡、佛像经过这些地区。他们会把一些自认为名贵的古佛带进来,供在这儿。久而久之,通过各种讹传慢慢地就跟文成公主联系上了。

  不过,也不排除是文成公主真的走这条路线带去的佛像,毕竟,现在我们不知道在唐代的时候,他做的铜佛像,究竟是接近印度呢,还是跟汉地更像呢,或者是跟西藏更像,如果文成公主真的从长安带走了一批铜佛像,带到那边去,估计是一种印度式的加上汉式的这种结合式的东西留在那儿,然后又影响了西藏的造像。当时和公主一起去的还有不少工匠,那个时候长途跋涉,也不是很快能找到路,就得慢慢地走,在途经的地方住一段时间,这些工匠便在这儿生活生产,他带的技术、农业、生活方式,都会多多少少对当地产生一些影响。实际上文成公主带的佛像主要是藏在小昭寺,这个历史记载得倒是很明确。

供奉在小昭寺的释迦牟尼金身(仿造)

  四、“神笔马良”的画

  天崩地裂,山河变色,汶川地震让古羌文化重新走入人们眼帘;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神秘的川西到底还隐藏着多少震惊世人的珍宝?

  一个神笔马良式的人物,一批精美的传世作品竟然在古老苯教的神秘殿堂出现,

  被油泥掩盖的明代壁画,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酷爱艺术的放牛娃得到了一只神奇的画笔,他的画技飞涨,接着无论画什么,都能成为现实。这是神笔马良的故事,在藏族传说中,竟然也有这么个神笔马良式的人物——南卡间。这个人是一个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四川西部地区,最伟大也是最优秀的画家。他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那个时候,当地的画家们,经常是依附于哪个大活佛,依附于哪个大寺庙,或者他本身就是活佛,这些都是有史可证的。但是南卡间这个人不是,他是一个很贫穷的人,出身于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家庭。从小他就爱画画,跟着当时一些民间画家、画匠当学徒,基本属于只吃饭不拿工资那种。学了以后,估计也没什么天赋,家里又穷,就让他放羊去了。有一天,据说他跑到一个山洞里,做梦梦见一个神,给了他一杆笔他当时梦里醒了以后,果然在他身边发现了一杆笔,他拿着这个笔回去以后,画技大长,此后就创造了一些惊为天人的作品。他的画精妙绝伦,传世极其稀少,他创造的唐卡,也是非常精美。

  唐卡是一种卷轴画,作为西藏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唐卡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风格。一般有彩唐、绢唐、刺绣、黑唐等多种。南卡间的唐卡主要是画在布上,画的是释迦牟尼传和西藏所崇拜的一些印度和西藏的祖师像。

川西文化中的唐卡(在西藏很出名哦!)

  唐卡所用的画料,绿的是绿松石,红的是红珊瑚,金的全都是金粉磨的生金粉。那么他这么穷,他的这些原料,怎么来的,不能只靠那杆笔啊。在他的画出名以后,有一些施主,或者有钱人,开始买他的画,所以他后来的画就开始走向豪华。他走向豪华有一个基础,他以工笔,非常细腻的工笔为特色,这就导致了他后来能够走向非常豪华的唐卡创作。

  南卡间的画风非常细腻,风格也比较明显,他用的颜色非常融合,比如他用一种粉色,这种粉色在西藏人传统文化里面很少见,他这个粉色,更接近我们汉地的画风,用这种粉的过渡非常漂亮;还有一点就是,他用金用的非常多,而且非常细腻,他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比较差的画家,用金就跟一个很俗的商人带一个大金戒指那种粗鄙的感觉。南卡间不是那样,他把金作为一种颜料来画,把它作为线条,作为肤色来用,他不是说这一片全用金,他在用金的时候,用的非常的细腻,那种感觉让人叹为观止;另外一个就是,他画的画,即使用数码相机拍的它的细部,我们平时眼睛看不见的细部,放大以后,依然是栩栩如生。比方说他画有一个人拿了一把宫扇,宫扇的头上是孔雀毛,中间有个圆圈,圆圈里边他画的是米拉瑞巴相,米拉瑞巴经常是坐在山洞里这个样子,像唱歌的,修行的坐样,座位是山岩,山岩并不奇特。南卡间就在鱼鳞大小的圆圈里面画了一个米拉瑞巴,而这个米拉瑞巴又是坐在山岩里面的,你想那山洞得多小,里面还画一个完整的人物,还要栩栩如生!当人们把那唐卡照片放大一看,米拉瑞巴所有的细节都是清楚的。画中所有的山岩,包括树这些东西,没有一笔是随便带过的。

  一幅唐卡大概一米二到一米六七的样子。一般制作一幅需要心很静、很细,也要画一年多,这个南卡间至少画了有50多幅作品,而且是画工非常细腻的作品,这需要的时间是很难计算的。

  五十幅作品能保存到今天,其实也是一个奇迹,这个南卡间的作品,绝大部分都保存在东古寺,甘孜县的一个山里面,他这些作品,保存的状况相当的好,让人们觉得非常惊讶。因为这个寺庙,曾经也是受过冲击的,那时是要毁掉它们,全部要毁掉。当时的村长,就意识到这批东西的价值,他的眼界是非常开阔的,不光是保存唐卡,他还保存了数百件年代非常早的佛像。他当时把这些东西分散到村民手里去,分散保存,然后就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堆成一堆,显得很多,当众一次性毁掉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村长还活着,就号召村民把这些东西再送回来,因此这批宝贵的文物就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

  现在关于唐卡的保护,很多人已经开始着手在做这件事情了,之前一幅宗喀巴大师的唐卡,现在就炒到一千六百多万元。有些人也把唐卡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专门画卡的师傅,有的是庙里的喇嘛,有的居住在城市中,但他们都说静不下心来画,都纷纷回到藏区去,甚至现在在玉树那边,有专门的唐卡村。专家指出,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这种唐卡绘画艺术,这方面需要一个比较学术的,一个冷静的环境,商业对它有促进,但是对它的文化传承,实际上多少来说,带有一点儿浮躁的色彩。

  五、褶皱的唐卡竟是传世珍宝

  在故宫专家的考察过程中经常有意外的惊喜,在甘孜州的一个小庙,当地寺庙里的喇嘛把珍藏的文物拿出来给专家们鉴别,在这其中,唐卡自然是专家们最的,不过,唐卡虽然多,但令专家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在看完20多件后,一件又破又老的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尽管皱皱巴巴了,但人们拿出来看一眼后,却大吃一惊。把唐卡打开来一看,上面画的是祖师像,是一个活佛,往下一看,座位上用藏文写了这个活佛的名字,而且还写出来这是哪个寺庙的活佛。这个活佛坐在一个椅子上,上面画着云彩,周围画的是其他的活佛,那些活佛就是它的传承,比方说他是第九世,那是从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一直到他,下面还有他的教派的一些神。然后他的云彩和他的宝座,他的袈裟,全是用金描的,非常华丽,虽然皱了,颜色也剥落了,但是仍能看出画工细腻,由于脸是写实的,一看,就能让人想象出当时活佛长什么样子。

  “这个唐卡才是真正的镇寺之宝”,专家们告诉寺庙中的喇嘛后,在第二年,专家们去的时候,想再一眼这个唐卡,没想到,喇嘛告诉他们,唐卡已经收到保险柜里了,还是要三个活佛,三个住持,三个管家要同时在,才能开门,不巧有一个刚去了青海。

  在川西藏区高山深处,遍布着古老的碉楼。它们是藏羌传统石砌建筑的最高级形态,有的住人,有的供神,有的是防御堡垒。它们高大稳固,历经千百年仍然坚强的矗立着。随着汶川地震,它们更加受到世人。四川甘孜州大小金川交汇的丹巴县,被世人称为“千碉之国”,除了以“美人谷”着称,历史文化遗迹也极其丰富。在碉楼油黑的墙壁上,人们偶尔发现了从未被世人着录过的珍贵文化宝藏……

  六、碉楼里面藏着宝藏

  在此之前,没有人提到过说在四川西部,甘孜、阿坝这个地区有明代、清代以前的壁画。

  在2005年专家们去丹巴县考察的时候,与当地的文化馆馆长一起来到了山上的一个经堂里。这个经堂是什么概念呢?经堂就是以村为单位,每个村建一个碉楼,碉楼是用石头砌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羌族经常做的高达几十米的碉楼,但是经堂是矮碉楼,最多不会超过三层。

  在丹巴县山上的这个碉楼,有壁画。当地村子里的人做法事的时候,有些人在里面念经,村民就在楼上转啊转啊,所以这个楼就叫转经楼或者叫经楼。楼里黑漆漆的,一方面是因为光线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油灰,伸手不见五指,专家们拍了照片后回去放大一看,一下子就愣了,这些都是16世纪的壁画,而且保存的非常完好。

碉楼

  它为什么会保存的这么好呢?因为这个经堂,当时是村子里属于比较豪华建筑,处于中心活动区,这个角色一直到后来都没有变,其实当地的很多经楼成了党支部活动室,开会的一个点,他们就不用再建一个公共设施了,就地使用。用的时候呢,有些房间就改成仓库用了,有些改成会议室。后来建筑本身时间长了也不行啊。所以这些东西慢慢就没人管了,也就保存下来了。这个16世纪的壁画,并不是唯一的,在村里对面的山洞里,还有好几处,也都是明代的壁画,只是保存状况有好有坏。

  明代的壁画用的大红、大蓝、大绿,这几种颜色为主色调。也都画的是佛教的东西,在西藏,当时还属于古典文化时期,从印度和尼泊尔那边受到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散,而汉地过去的影响,还没占据统治地位,跟清代不一样,所以它还保存着一种宗教神秘感的色彩。线条也是,所有的布局全是画方框,方方正正的,它不像现代还有一个自然摆放,它没有什么装饰,什么山啊、水啊、怪石啊、鸟兽啊都没有,一律没有,全是用一种神秘的蓝色涂在后面,都是繁密的线条,颜色是红、绿、蓝,这时候一看,充满了一种宗教神秘感。

  到了清代,汉地的艺术风格就特别强劲,喜欢用一种汉地的淡蓝色、淡绿色的染料,天空也有了晕染了,一看就有深度了,人也有距离感,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了,山水、鸟兽都开始有了。花朵也开始晕染,晕染出花瓣、叶子,这个就是清代的壁画,基本上可以这么划分。

  这个壁画的发现,应该说是完全突破了当时,当地藏传佛教的最起码的一个理论,之前认为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明代的壁画保存了。而且不光是一个寺庙群,在这些寺庙群里面,保存的不是一幅两幅壁画,而是整个佛堂的壁画,在那个寺庙里面的经堂,经楼隔成了三层,底下一层的壁画还保存,但是被石灰给铺上了,第二层没有石灰,能看得见,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上面还有一层,但天花板被人封死了。

藏王

  说起来,8世纪中叶,佛教直接传入西藏地区,在藏王的大力扶持之下,逐步成为主导,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主要有宁玛、噶当、萨迦和噶举等前期四大派,以及15世纪由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格鲁派又称黄教,是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教派。但这里的寺庙本身也很奇特,比如寺庙是萨迦派的,实际上在里面有各个教派的思想,只要是祖师他就供奉,萨迦派可能是这个寺庙的主持,或者这个庙最初由萨迦派主持建的,但它绝不排斥别的教派。还有一个寺庙,有一个金龙的壁画,是由山上了苯教徒他给赠送的。可见,在甘孜州,阿坝州这个地方,它的宗教就是充满了一种互相混杂的调和色彩。

  七、失落的隐修地

  在阿坝地区,历史上这里是乾隆发动金川战役的主要战场,当时这个地方是土司管理,相当于小范围内,土司权力很大,跟中央这种直接管理是有区别的,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没有什么利益,耕地也很少,主要归四川管理。官员对他们的观点就是只要不打仗,不给政府捣乱,爱干什么干什么,基本是这样。但是大小金川土司,尤其是大金川的土司,是非常强悍的,据说这个人是在汉地留学过,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有头脑,势力膨胀的非常厉害。他开始四处兼并,兼并的结果四川感到危机,当时清政府跟四川地区政府的交通要道其中两条就是走金川,跟现在一样,南线北线,土司一旦兼并下来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北线的交通,所以一定要给它压制住要达到力量平衡,不能够让一个人发展的太快。由此才导致清军开始小规模打,刚开始是吓唬吓唬,后来发现竟然吓唬不了,就开始打,越打就越难,最后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七千万两白银,打了五年多才把这块弹丸之地给征服下来,征服下来的后果就是把当地的苯教进行了一个摧毁性的破坏。因为苯教是当地的主要信仰,苯教徒大力支持对抗朝庭。

  虽然不能达到一个百分之百的摧毁,但是他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就是苯教徒要皈依佛教,还有一个是大量移民。乾隆曾在北京香山附近仿照金川的形式建筑大量碉楼训练云梯营战士,战后乾隆命人将大小金川贵族和支持叛乱的苯教僧侣迁往这里,当地地方土司和宗教势力从此一蹶不振。此外清政府还把当地叛乱的人,安插到别的土司管辖地去,或者移到汉地来,这也导致了整个当地的文化,宗教、民族习俗彻底的改变。

阿坝地区甘堡藏寨

  所以很难想象这个地方还会有明代的壁画,谁想到学者们竟然在这里海拔3 500米的崖上找到了金川战前苯教神秘的隐修地!

  这个山洞很难进去,因为是在海拔3 500米左右。人从山下背着东西爬上去,刚开始还背器材,背食物,爬到最后基本上就全部交给向导了。

  在山洞里,专家发现这实际上就是两个岩石,有一个褶痕形成拱形的山洞。这个山洞没有完全遮住,外面原来应该有一个砌的墙,山洞里的壁画破坏的相当厉害,但是它中间和两边壁画还都有保存,而且都是非常典型的苯教壁画。虽然正面坏了三分之一,两边坏了也将近有三分之一,但是色彩和主要内容都是能看清楚的。苯教的壁画有一个特点,有明代的风格,但是已经开始变化了,会有一些小的装饰、有一些树,这些装饰跟清代的还不太一样,这个地方的壁画代表的是一种明代的,但是受到汉地影响的文化特征。

  八、危在旦夕的文化遗产

  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后,处于深山中的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威胁。在大金县,有一处壁画,位于马儿帮乡。马儿帮乡风景是绝对优美,山泉瀑布全都有,而且山景非常漂亮,壁画在一个寺庙群里,那里的海拔也有3 500~3 800米的样子,走路的话大概需要一个到两个小时才能上山,穿过瀑布以后就一直往山上走,山体前面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下面就是高达数百米的一个悬崖,房子就砌在悬崖边上,想上去非常困难。因为原先的台阶已经没有了,只能抱着一个圆木上去,房子外面就是万丈深渊见不到底。那里的壁画已经起皮了,因为它是完全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墙开裂,屋顶完全没了。在地震之后,房屋更是毁坏的严重,这里的壁画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等待着消逝的一天。

  九、大批珍宝正在遭受摧残

  当专家们的调查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这几条河之间不断的穿梭时,人们发现,这里面的文化现象,是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这个地方的文化,确确实实是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那里,教派和教派之间的区别不大,对于民间信仰,分别并不重要,这是一个认识,它的文化的融合程度和和谐共存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自然,而且经过千余年,这些文化变得如何?互相应该隔阂的东西,反而交织在一起,自然而然的,没有人会觉得很诧异。

西藏大昭寺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或者两个不同的民族,在一起共存,和谐共存,实际上需要时间,但是并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地方是一个文化的宝库,因为很多民族都在这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都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产,然而这些东西保存到现在,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与保护,经过几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这些东西能幸存,应该说是很有运气,非常有福,非常偶然的一种情况保存下来,而且很多东西已经被我们遗忘了。这种状况的确不容乐观。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虽然从技术上来说没有问题。但是,藏传佛教艺术,它跟别的艺术一样,有两个特性,一个就是壁画及其内容是一个空间的,有文化氛围的,搁在博物馆,那是一个静态的,隔离的,断裂的文化现象,只是一件艺术作品。但是它在佛堂里,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空间,一进去,就感觉这是个佛堂,有一种非常虔诚,非常美的东西,壁画,单独的壁画是缺乏这种感觉的,所以壁画一定要跟环境融为一体。

  实际上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比如说在一些地方发现了壁画,地方好,风景好,当地官员就很无奈地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好的地方就没人来呢?事实就是这样,越有名的地方,投资就越多,它保护环境的资金,运作的环境就越良好。

  当然任何的文化产业的开发,都是两难的,就跟一把双刃剑一样,游客多了,当然财富滚滚,但是它带过来的就是一个破坏,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游客去,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遍地都是的一个国家,钱是到不了你那儿去的,过了多少年,虽然不是人为破坏,自然损坏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现在讲究一个什么?适度开发,资金循环良好,持久的能够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当地的各级官员,文化干部,还有研究人员都要有这样的远见,一定要有个长远的发展,让它在适度可控范围内进行开发,这样会好一点。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