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饮食健康网健康资讯正文

糖尿病的预防 防治糖尿病的12个方法和技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6 07:52:24  阅读:4957+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陈宝莲

  糖尿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因而大家一定要提高对于这种疾病的警惕性,做好预防的工作。那么糖尿病的预防应该怎么做呢?老年糖尿病的预防方式是什么呢?小儿糖尿病的预防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1、糖尿病的基本介绍 2、糖尿病的预防

  3、糖尿病饮食预防 4、预防糖尿病的运动

  5、老年人糖尿病的预防 6、妊娠糖尿病的预防

  7、小儿糖尿病的预防 8、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基本介绍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病因

  Ⅰ型或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Ⅱ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Ⅰ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Ⅱ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检查方法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慢性咽喉炎是一种咽喉部的炎症,通常表现为咽喉部黏膜发炎充血,非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那么你知道慢性咽喉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慢性咽喉炎的治疗和预防,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慢性咽喉炎的介绍 2、治疗慢性咽喉炎的14大偏方

  3、慢性咽喉炎的病因 4、慢性咽喉炎诊断检查

  5、教你6招预防慢性咽喉炎 6、慢性咽喉炎宜吃的食物

  7、慢性咽喉炎的治疗 8、慢性咽喉炎的症状表现

  9、慢性咽喉炎的食疗方 10、药茶治疗慢性咽喉炎

  慢性咽喉炎的介绍

  慢性单纯性咽炎又称慢性咽炎,较多见。病变主要在黏膜层,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其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也可见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黏液腺可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多见成年人,病程长,易复发。

  临床表现

  慢性咽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而以局部症状为主。各型慢性咽炎症状大致相似,且多种多样,如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由微痛等。主要由其分泌物及肥大的淋巴滤泡刺激所致。可有咳嗽、伴恶心。

  检查

  咽部检查见黏膜弥漫充血、血管扩张、色暗红,附有少量黏稠分泌物。悬雍垂肿胀或松弛延长。鼻咽顶部常有黏液与干痂附着。要仔细检查邻近器官的隐匿病变。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局部检查,便可诊断。本病之病程一般较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也有颈痛、胸部、背部不适感。要全面检查鼻、咽、喉、气管、食管、颈部甚至全身的隐匿性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避免漏诊。

  鉴别诊断

  早期食管癌患者在出现吞咽困难之前,常仅有咽部不适或胸骨后压迫感。较易与慢性咽炎混淆。对中年以上的患者,若以往无明显咽炎史,在出现咽部不适时,应做详细检查。

  治疗

  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戒除烟酒,改善工作环境,积极治疗鼻及鼻咽慢性炎性病灶及有关全身性疾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局部治疗同急性咽炎,常用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2%硼酸液含漱,以保持口腔、口咽的清洁。或含服喉片。可用复方碘甘油、13%硝酸银溶液或10%弱蛋白银溶液涂抹咽部,有收敛及消炎作用。

  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多进行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应注意天气的冷暖变化,在流感易发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免相互传染。

  3.注意口腔和鼻腔卫生。咽位于口、鼻后下方,与口、鼻直接相连,口腔、鼻腔、鼻窦的慢性感染常因病毒、细菌、脓液等波及咽部黏膜而导致咽炎,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治疗牙周疾病。

  4.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身体营养平衡。少吃过热、过冷及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患了咽炎,应及时治疗,不应认为是小病而忽视治疗。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百科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鉴别诊断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糖尿病的预防

  在当下,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疾病了,也是年轻人乃至儿童高发的一种疾病。而对于糖尿病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所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预防糖尿病的方法,让大家能够远离糖尿病的威胁哦!

  1、注意饮食

  饮食不当,就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发表在美国文献,2008年10月刊上的糖尿病研究证明,每天喝两份以上含糖果汁的人,比起每月喝一份以下含糖果汁的,患糖尿病的比率高31%。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吃之前搞清楚哪些水果果糖含量少。

  2、注意运动

  如果运动和睡眠不当,同样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活动,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每隔一小时,就要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的简单运动原则,对于预防糖尿病同样有指导意义。

  3、睡眠充足

  睡眠质量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睡眠不足或者睡得太多的状态的话,那么你的身体必然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而对于糖尿病来说,根据科学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如果每天睡眠只有六个小时,或者超过九个小时的话,患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4、控制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5、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

  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6、定期服用预防药物

  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7、多加锻炼身体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方法,那么你是否知道运动也是预防糖尿病的一种方法呢?充足的运动能够锻炼我们的身体,降低血糖值,帮助我们预防糖尿病。同时,充足的锻炼还能够让我们身体更加健康,远离多种疾病的困扰哦!

  8、对肥胖患者的控制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肥胖的病人,要预防糖尿病首先就要防御肥胖症状,据调查研究,体重每每增加一斤,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就增加百分之五,如果您是肥胖患者应当尽量减肥,保证健康身体。

  9、吃水煮花生可以预防糖尿病

  水煮花生中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白藜芦醇、皂角甙、抗氧化剂等,对于防止营养不良,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β—谷固醇有预防前列腺癌、大肠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

  10、定期检查

  对血糖、甘油三酯进行监控。应努力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控制在正常范围,使空腹血糖<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0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如果测得值达正常上限或超过时,要继续做糖耐量试验,经确诊后,及早进行治疗。

  11、居住环境

  要选择周围土壤、空气、饮用水没有严重污染的环境,居室内的装饰不要有酚类等挥发性气体。要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生活注意规律化。

  12、药物预防

  对经过饮食、运动疗法效果不佳的糖尿病前期病人,应及早进行药物预防。病人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一般人群

  加强宣传糖尿病知识,如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

  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及早地实行干预。

  重点人群

  年龄≥45岁;体重≥正常体重的115%或体重质量指数(BMI)≥25/kg/M2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以往有IGT或IFG者;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有高血压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有曾分娩大婴儿(出生时体重≥4kg)者;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使用一些特殊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生活方式干预

  相对中等程度地纠正生活方式就会产生效益。

  主食减少2-3两/日。

  运动增加150分钟/周。

  体重减少5%~7%。

  改变生活方式的目标:

  使BMI达到或接近24,或至少减少5-7%。

  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卡。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1.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地发现糖尿病,尽可能地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2. 对2型糖尿病病人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代谢控制和治疗的目标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加强糖尿病并发症教育,如并发症的种类、危害性、严重性及其危险因素等和预防措施等。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对于每例糖尿病患者,都应确立血糖控制目标;1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地开始行胰岛素治疗,在加强血糖监测的基础上,控制好全天的血糖。同时,注意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强调必须强调糖尿病治疗要全面达标,即除了血糖控制满意外,还要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血压的控制和血脂紊乱的纠正以及戒烟等至关重要

  加强糖尿病教育,使患者掌握有关知识。积极开展和推广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教会患者如何监测血糖以及监测的频度,对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应学会自己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方法。

  三级预防

  糖尿病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加强监测,因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造成的危害,能使病人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如何正确自测血糖?首先注意血糖仪的各种提示信号,并保证操作前有充足的电量。然后调整好血糖仪代码,使之与试纸代码相同。

  每次自测时,都要察看试纸表面有无受潮或受其他污染,切忌用手触摸试纸条表面。采血前先用温水或中性肥皂洗净双手,反复揉搓准备采血的手指,直至血量丰富。

  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待酒精挥发完后再扎手指。将一滴饱满的血吸入试纸的吸血槽中,将试纸插入血糖仪中等待结果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将血吸到试纸上后不要再追加吸血,否则会使测试结果不准确。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在糖尿病家族中,糖尿病患者越多,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

  有资料表明,父母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得病的概率超过50%;若父母亲中只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概率为20%~30%。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即便是有糖尿病史的家庭,只要掌握了糖尿病的发病规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也能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对于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并发症筛查,以尽早发现和处理。

  眼:视力、扩瞳查眼底。

  心脏:标准12导联心电图、卧位和立位血压。

  肾脏:尿常规、镜检、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血肌酐和尿素氮并发症筛查。

  神经:四肢腱反射;立卧位血压;音叉振动觉或尼龙丝触觉。

  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和缺血表现;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霉菌感染、胼胝、毳毛脱落等;询问有关症状。

  血液生化检查: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和HDL-胆固醇)、尿酸、电解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