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胰岛素是人体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抵抗就是指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的降糖机能下降,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效率变低。胰岛素抵抗可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会导致代谢紊乱。那么,胰岛素抵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有哪些?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一起去了解下吧!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狭义的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的反应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临床研究发现,约25%的正常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糖耐量低减(IGT)人群75%存在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为85%左右。 胰岛素抵抗是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高尿酸、高血压、高体重等多种代谢紊乱聚集在同一个体内的现象,其临床表现有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血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超过25)、高血压等,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就可诊断。那么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性因素: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2、环境因素:也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3、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4、身体疾病:脂肪、肝脏、肌肉等外周组织可能有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对胰岛素不敏感。糖异生作用增快。肾功能衰竭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糖异生的速度加快。
5、其他: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厌食症并不仅仅是我们通俗理解的那种不吃饭、消瘦,其是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又称为神经性厌食。厌食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厌食症可导致机体激素紊乱、相应激素水平降低,并引发一系列病症,甚至导致死亡。那么厌食症是怎么得的呢?在临床上,厌食症的症状有哪些?厌食症该如何治疗?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厌食症是怎么得的
厌食症就是因为怕胖而过分节食、拒贪,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约95%为女性,厌食症患者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有10%一20%左右的患者早亡,其死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 厌食症是因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
1、社会因素:厌食症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2、气候因素:气候环境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功能鶒,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减少等,致消化功能下降引起厌食。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厌食症也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4、喂养不当:喂养不当正常儿童每隔3~4h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5、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强迫喂食,引起儿童反感,各种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6、内分泌失调:身体因素厌食症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等。此外,急慢性疾病可导致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厌食。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
7、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8、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胰岛素抵抗是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黏、高尿酸、高血压、高体重等多种代谢紊乱聚集在同一个体内的现象,其临床表现有高血糖症、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血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超过25)、高血压等,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就可诊断。
传统的胰岛素抵抗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脂质异常和心血管疾病,但随着对本综合征的深入研究,目前其组成成分不断扩大,现除上述成分以外,还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或高胰岛素原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增高、高尿酸血症、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和炎症(血CRP、IL-6和金属蛋白酶-9等增高)等。
1、对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不敏感或无反应: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是指组织细胞对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不敏感或无反应。由于胰岛素具有广泛的生物作用,因此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除了葡萄糖代谢会发生改变外,脂质、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代谢也会发生变化。
2、病变:近年来发现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腹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纤溶功能异常、微量白蛋白尿以及瘦素抵抗等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因为这些疾病大多为糖、脂代谢紊乱,目前许多学者称其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3、其他:传统的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脂质异常和心血管疾病,但随着对本综合征的深入研究,目前其组成成分不断扩大,现除上述成分以外,胰岛素抵抗还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或高胰岛素原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增高,高尿酸血症,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和炎症等。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对一些具有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和出生时低体重儿或存在宫内营养不良史的人群,尤应注意在其后天生命过程中避免肥胖,以尽可能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对胰岛素抗性的初步处理是运动、减肥、戒烟及避免二手烟。对有些个体,低甘油指数或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或许也有帮助。斋戒(禁食)可能也有作用。
1、加强运动,控制饮食:肥胖者者强调合理的饮食计划,降低体重。同时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使体重降低。
2、控制血糖: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搪,长期高血糖通过其“糖毒性”进一步加重组织如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3、纠正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应用调脂药物改善脂代谢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与其降低血游离脂肪酸有关。
4、补充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如铬和钒的缺乏,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饮食适当补充三价铬离子和微量元素钒有利于胰岛素抵抗的减轻。
5、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降血压同时轻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
6、合理选择抗糖尿病药物:对轻、中度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应首选抗高血压药物(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双胍类药物或葡萄搪昔酶抑制剂——拜糖平),另外,应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精尿病,如血搪控制不理想,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上述抗高血糖药物,能起到协同降血糖作用。
结语:胰岛素抵抗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会增加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所以说胰岛素抵抗是非常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引起一定的重视。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知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